没想到我会主动去聊一下这个话题,可能是太想摸鱼了吧。。。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看一下(高情商:诚挚邀请大家来摸鱼)

就虚无主义的话题肯定是过于宽泛,这里就聊一下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虚无主义”。(如果有研究这个方面的朋友,你就当没看见,没别的,我就是怕你喷我)


虚无主义

是否经常感觉到生活没有意思?是否对于未知的结果感到焦虑?是否感到这个世界与我无关? (是否感到身体被掏空?),如果有,那你就很可能陷入了“虚无主义”(所以赶紧拿起电话订购吧)(保安,给他叉出去)。

生活中的虚无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思想或观点,不如说是现象存在的一种延伸。这种现象往往伴随着一种对于周边环境的无感,怀疑,甚至是否定。而对于这种虚无主义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讨论,这里指出五个代表人物: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尼采,萨特和加缪。

克尔凯郭尔

丹麦哲学家,黑格尔的头号黑子(虽然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进步的一大动力就是黑黑格尔)。他认为虚无主义的根源在于理性主义,简单理解就是书上教的和试卷上考的不一样。

在黑格尔的观点之下,认为人们对于一切的事物都会有一定确定的章程去权衡,同时对于不同选择有很系统的是非评判,注重逻辑推断和理性分析而得出的最终结果。这种想法在一些科学上确实是适用的,如 A>B,B>C,则 A>C,如果你要说 A<C 的话,那你上学肯定没少挨打。然而,如果事情不是这种情况的话,就不能这样做,比如:我现在大三,我是准备找工作还是考研,考研是考本校还是考外校,找工作是去国企还是民企。这些事情很难在数学上或逻辑上用理性的推理去得出那个是最佳选择。当选择的参数和变量多起来了,理性主义就不适用了,简而言之,对于这种事情就没有应不应该,或者对不对这种说法了。

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就是,绝对的理性主义不可取,大部分时候我们需要的是非理性的选择,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的事情是做出选择之后才知道结果的,且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权衡利弊,辨别是非的。那么找到一个非理性的具象就是解决方案,而这个具象就是所谓的信仰。找到这个信仰之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这一百来斤全部交出给这个信仰。

叔本华

这是一个我又爱又恨的哲学家。

大家大概听说过他的钟摆理论:“人生如同上好弦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他认为人们的虚无以及痛苦来自于欲望(生存意志)。因为人有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到痛苦,相反在欲望得到满足后就会发出感叹:“就这?”,然后陷入虚无和无聊中。我们从未上岸,只是在无限接近岸边罢了。人生就是从一个欲望的漩涡跳向另一个欲望的漩涡,永无止境,无可救药。

很幸运,我和一个哲学家对于人生的看法是一样的,很不幸,我竟然是和叔本华的看法一样的。

这也是为什么人还是需要看书的原因,文艺作品是可以让人暂时逃避现实和避免欲望的(叔本华的哲学除外)。要想长期的达到反生存意志的话,就必须反对和禁止其最坚决的表现——生殖意志。说人话就是:不可以瑟瑟 (糟老头子坏滴很。我这个年纪,啊,正是睡不着觉,要去村口唱歌跳舞的啊,我替我的学习资料表示抗议) 额。。。

咱就折中一下吧,降低自己的欲望,降低自己的目标之类的。。。或者说,开摆(just slack off)

尼采

作为把叔本华当做自己“唯一导师”的哲学家,他也认为人是被生存意志主宰和控制的。但是他与叔本华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觉得叔本华的哲学太丧了,生存意志是作为主宰而存在,而我们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搞点事情啊,去创造一点事情啊。

如果说克尔凯郭尔的理念是“黑格尔死了”,那么尼采的态度就是“上帝死了”。在宗教的观念内,我们的这一生不过是为下一生做铺垫,所以人们信仰宗教,期望在下一生能够怎么怎么样。但是现在尼采直接说上帝已经死了,人死了之后没有什么下一生,死了就死了。因为下一生的谎言而去决定这一生是万万不可的。

所以尼采说“上帝死了,超人诞生”。超人是这一生的上帝,也就是我们自己,我们需要自己给自己找到道路,自己给自己找到方向,自己去独立生活,把这一生活好才是最终的目标。

萨特

可能这是一位自己说的话比自己更出名的哲学家。他的经典名言 —— 存在先于本质。

人不是物品,没有人生来就是被定义,被赋予什么意义的,所以人是自由的,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永远都在成为什么。人的存在是先于人的本质的。萨特认为虚无主义的原因就是虚无(好家伙,跟我搁着搁着呢),这里的虚无就是所谓的人的自由。因为不被定义,所以本质是虚无的,而正是因为本质是虚无的,人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怎么有一种缘起性空的感觉)。

所以解决虚无的方式就是成为什么,或者说努力成为什么,其他的不用考虑。简单总结:认清形势,准备斗争。

加缪

与上面的几位不同,加缪往往不会被熟知为一位哲学家,而是一位文学家。

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谬的,而虚无就来源于这种荒谬:世界是没有目的和意义的,它就是存在于此,仅仅是存在于此(不上不下,不悲不喜),而人是有目的和意义诉求的,所以人们总是将自己的目的和意义诉求映射到世界的某一个角度上,或者是具体的某个事物上,最后发现,寻找这种 f(x)=∅ 的函数就是荒谬的 (世界.exe未响应)。从而生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隔阂感,而这种隔阂感就会给人以一种感觉:“这个世界与我何干?我做的一切有什么意义?最终不都是‘那个小盒成为永久的家’吗?”

或者通俗一点:“知道得太少,而又想的太多”,做出了很多内耗,后悔昨天,担忧明天,永远抓不住今天,到了明天,又是一样的,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所以加缪的解决方法就是:活在当下。就像西西弗斯一样,他知道他重复的一切没有任何意义,但当他享受将巨石推向山顶的每一步时,他无疑是幸福的。


小结

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就是因为陷入了虚无主义。正如叔本华的看法一样,我对于人生从来不持乐观态度,习惯性焦虑,习惯性胡思乱想,习惯性思考我和世界的联系 (实际上世界根本就不会搭理你) 等等等等。当然,这种情况绝对不是个例。

毫不避讳,沙雕如我也想过是否让舍友保研(但是想到宿舍本来就有两个能保研的,这一换三成了一换一,俗话说得好:风水总是轮流转,亏本买卖咱不干),最终肯定都是以斗争成功结束。即使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他也是坚决反对极端做法的,认为自杀是对于生存意志最终极的屈服。

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虚无主义确实会把人带向毁灭,但是宁愿成个摆子,也别当个傻子。

无论是否虚无,希望能够有所感受,共勉。

分类: 随手记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Avatar placeholder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